第1499章 向好向上的蓉飞集团

  第1499章 向好向上的蓉飞集团

  几小时后。

  一架空军涂装的新舟60正穿梭在绵延无际的秦岭上空。

  尽管客舱内部已经进行了了专门的主动降噪设计,但两台涡桨发动机发出的低频震动还是能沿着机体结构传导到舱内,无情摧残着里面每一个人的耳膜。

  山区对流层的纷乱气流更是让这架小飞机时不时被抛起又下坠,更进一步恶化了本就一般的乘坐体验。

  但此时此刻,客舱里面的几名乘客却根本无暇估计这些。

  坐在第一排的程俊红将笔记本电脑屏幕亮度调到最低,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似乎比耳边的嗡鸣还要沉闷,飞机舷窗外翻滚的云层像极了他此刻混沌的思绪。

  《无侦8乙号复合侦察模块测试报告》——

  这个标题已经被他修改了好几次,但仍然不够满意。

  作为科研人员,他本能地回避那些过于决断的词汇,即使心里清楚这份报告将宣告他三年心血的终结。

  “根据2010年7月12日至18日在阎良进行的第三次系统测试结果,无侦8乙号方案的光学和红外侦察模块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稳定……”

  程俊红的手指停顿了一下,删掉了“表现稳定“几个字,改为了“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他必须保持专业上的严谨,即使这意味着削弱报告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但在雷达测绘成像功能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由于机载供电系统功率不足,三种侦察模式无法同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经测算,需额外增加2-3千瓦供电功率才能完全实现设计功能……”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解决方案似的。

  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有一个哪怕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案,他都根本不会坐上这架返回蓉城的飞机。

  片刻之后,他还是继续敲下键盘: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涡轮发电机功率瓶颈导致的SAR雷达性能波动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解决……”

  “……”

  文档光标每跳动一次,都像是往这位新晋总设计师的太阳穴里钉入一枚钉子。

  他删掉这行字,对着屏幕沉思良久,就好像修改措辞就能改变事实。

  但最后,又按照原样重新输入了一遍……

  不知道过了多久之后,离开上升气流区域的飞机终于变得平稳了一些,刚才一直没来得及起身的空乘人员也适时开始提供客舱服务,向程俊红递上一杯咖啡。

  这个时候,文档末尾的页码已经跳到了第27页。

  一口热咖啡下肚的程俊红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通篇都在用委婉的说法构筑防线——

  “建议保留技术储备”实则是“承认失败”的体面说法,“为未来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积累经验”不过是“当前方案不可行”的遮羞布,至于“预计2025年前难以实用化”则完全是一个估计出来的结果……

  他端起纸杯的手晃了一下,褐色的液体差点溢出边沿。

  他想起阎良基地的那架歼侦8C验证平台,它机腹下方那个临时改装出来的吊舱本该容纳最先进的复合侦察模组。

  可现在,却成了整个方案最大中的缺陷。

  程俊红望向舷窗外,云层已经散开,阳光刺眼地照射进来。

  他拉下遮光板,继续完成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试图在承认失败的同时,为未来的可能性留下窗口:

  “虽然当前存在技术困难,但亚燃冲压发动机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火箭发动机无论如何不是长久之计,建议在条件成熟时重启相关研究……”

  每一个措辞都经过仔细斟酌——既不能显得过于乐观而缺乏专业性,又不能太过悲观而彻底否定项目价值。

  尽管程俊红非常清楚,一旦转入技术储备,原型号获得重启的可能性基本微乎其微,大概率是等到另一个项目使用相关技术。

  而那时候的负责人,也往往不再是当初的提出者

  但无论如何,这毕竟都是他两年来的心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至少保留了技术储备的可能性。”程俊红这样自我安慰着,同时将报告保存起来。

  他把手中的纸杯捏扁,好像在和眼前这个几乎进入死局的项目告别。

  紧接着,又向乘务员要了一杯咖啡。

  ……

  即便对于新舟60这样的涡桨客机来说,从镐京到蓉城的距离也并不算远,飞机很快就开始降低高度。

  客舱广播中也传来提醒:“各位乘客,我们即将降落黄田坝机场,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

  程俊红合上电脑,稍微整理了一下混乱的思绪。

  透过窗户,他已经能看到机场的熟悉轮廓,以及停机坪上三三两两总共十来架已经完工等待交付或是尚未喷涂最终涂装的歼10战斗机。

  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歼10E,以及升级过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但仍然使用二元可调进气道的歼10EB。

  两年前,出口到南亚某国的歼10E在一次小规模冲突中面对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